盘点中国电科文物保护的“黑科技” | 第一届文物保护技术装备应用展在渝举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排连体的玻璃房子搭建起高科技加持的“考古方舱”,考古工作者在里面身着防护服,通过多功能考古发掘集成平台,在可升降可旋转的工作台上“悬空”发掘;智能化设备实时传输文物信息给专家,进行线上“会诊”……
从“手铲释天书”到“慧眼览古幽”,技术装备不断赋能考古。
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装备“双支撑”作用,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9月26日至27日,第一届文物保护技术装备研讨会在重庆召开。会议由国家文物局、重庆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电科主办。中国电科副总经理何文忠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制器为先:文物保护技术装备应用展”同期开幕,全面展示新时代十年来我国文物保护装备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业态。中国电科携多款文物保护技术装备亮相展览。
硬核装备
尽显新时代考古“科技范儿”
“过去的田野考古,勘察、挖掘等考古工作大多在露天条件下开展,现如今考古实验室直接被搬到了现场,为半出土状态下特殊、敏感、脆弱的文物提供全方位的保护,避免文物直接暴露在空气中,遭受不可逆转的损伤。”技术专家表示,这样的保护来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电科芯片旗下声光电智联公司研发的多功能考古发掘集成平台。
这是全球首个集考古发掘及文物保护于一体,同时集合探方工作舱、现场考古实验室、文物应急保护室、文物修复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等功能的考古“黑科技”,首创性地设立了现场考古实验室,使考古工作者可以现场通过电子显微镜、三维激光扫描和高光谱扫描等设备,完成从肉眼可见信息到不可见信息的综合提取,第一时间发现、记录、提取文物和遗址中的多学科信息,更好地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
系列监测装备
给足文物满满“安全感”
恒温恒湿、空气“可视”……中国电科打造的系列监测装备,给足文物“安全感”。
“考古发掘的有机物质,暴露于空气中很容易失水变色、霉变粉化,有了这个智能展柜,就可为文物保护‘打气撑腰’,解开有机文物展存难题。”技术专家表示,该展柜通过专业科技,兼顾了文物展示和储存保护的双重职能。通过柜内光照、温湿度监测终端及无水调湿机等设备,为文物带来“恒温恒湿”的适宜存储环境。同时,每台文物展柜拥有独立的监测系统,可存储上报环境监测、安全报警等数据,目前已应用于全国数百家文博单位。
温度控制在18-20℃,湿度不低于80%……现场展示的无水调湿机、无线温湿度光照紫外检测终端、VOC温湿度监测终端等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博物馆内温湿度、二氧化碳等指标,实现博物馆大环境、小环境、微环境的全面监测。其中,污水调湿机是为博物馆展陈微环境定向研发的新型免补水免维护恒湿设备,具备额定空间的大范围湿度调节,在极端潮湿、严寒情况下仍具备较好除湿能力。
智能平台
打造文物贴心数字“保镖”
空气湿度、游客密度、安防风险……硕大的屏幕上实时跳动的一串串数字,构成了文物的贴心数字“保镖”。
“在文物要地安防态势感知平台上,我们做到了首次呈现全国文物安防态势感知视图,通过点选文保单位,场景就能切换至要地安防视图。”汇聚基础信息、传感数据、预警数据等,文物要地安防态势感知平台能够呈现文保单位数量、安防风险、传感数据、实时风险等指标,目前已应用于敦煌莫高窟、当阳关陵庙等文博单位。
“即使全黑环境下,这款无线电视觉监测装备也能对人员入侵、盗窃行为进行识别,发出报警信息。”技术人员介绍,该装备通过基于粒子滤波的感知跟踪算法、人员盗窃等动作特征快速自动检测技术,可自动检测人员的大小臂夹角、往复变化频率等特征,对人员盗窃、破坏的特定动作快速综合识别判断,实现对重点监控区域的全天候监测。
既能防范盗窃风险,还能智能监测温湿度数据,中国电科在敦煌石窟寺打造的智能防护门科技含量十足。在强化门结构强度,克服因温差影响造成的门体开合不畅等问题基础上,中国电科创新集成了环境监测、空气调节、入侵警报、智能门禁等系统,既可以实时监测感知防护门内侧的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等小环境数据,也可以实时监测防护门外侧的非法入侵,一旦发现敲击、撬窃等行为,即刻上报提醒,降低人工巡查成本。
为中国考古提供科技范本,中国电科技术装备实力赋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